系所近況報導
學生近況報導
2022年精專獎首獎-大規模機器聽解與無文字開放領域語音問答系統
系所研究成果
創業報導
畢業典禮報導
一開始是最後一名沒關係,只要能後來居上就好了-研究所貴賓致詞
人文報導
系務募款
馬佐平博士未來創新領導者獎助金募捐
系所近況報導
學生近況報導
2022年精專獎首獎-大規模機器聽解與無文字開放領域語音問答系統
系所研究成果
創業報導
畢業典禮報導
一開始是最後一名沒關係,只要能後來居上就好了-研究所貴賓致詞
人文報導
系務募款
馬佐平博士未來創新領導者獎助金募捐
撰文:林茂昭(臺大電機系教授)
臺大電機系於1945年11月由日據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科」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學系」,現在(2025年)已經邁入改制為電機系之後的第八十年。今天臺大電機系已經發展為一系多所的電機學群架構 : 包括大學部的電機系以及研究所部分的電機研究所、光電所、電信所、電子所、與資訊系合設的生醫電資所電子所的生醫電子組。有十一個研究分組: 其中光電組在光電所,控制組、電力組、計算機組在電機研究所,電波組、通信組、資網組在電信所,奈米電子組、積體電路系統組、電子設計與自動化組在電子所,生醫電子組在與資訊系合設的生醫電資所。目前臺大電機系一共有一百二十多位教授,約八百五十多位大學部學生,約X一千五百四十多位碩士班學生,以及約三百八十位博士班學生。
這些年來系友們在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傑出表現都是國內最輝煌的,為臺大電機系擦亮了金字招牌。為了讓系友們的發光發熱得到更多的能量,我們在去年七月間集合幾位教授與系友討論成立系友會的必要性與可能作法,決議依照社團法人設立規章籌劃成立並擬定章程初稿。經過與內政部溝通與準備會議後,於九月向內政部提交籌組名為”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系友會”的社會團體申請。內政部於十一月同意准予籌組,我們在同一個月開始公開招募會員(公開招募會員公告附錄在文章後方)。目前將在三月一日召開發起人會議暨籌備會議,並且擬在三月底或四月召開成立大會,希望以後可以服務系友以及母系。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系友會】公開招募會員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系友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維持及增進系友間之友誼,協助系友以及母系之發展為宗旨。本會已獲得內政部同意准予籌組(台內團字第1130041425號),籌組階段公開招募會員,誠摯地邀請您加入。
.本會任務:
.入會資格:
.創始會員申請截止日期:即日起,至中華民國114年2月14日止。
.入會申請程序:請填具「入會申請書」並完成會費轉帳程序
.申請書填寫說明:請下載檔案,填寫表格後以Email/紙本郵寄方式回傳,或是直接點選填寫線上表單:https://forms.gle/Sk8Gvm5w3dkt5LjL6
Email:aaeedntu@gmail.com
紙本郵寄:106319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臺大電機系博理館7樓BL-A室許小姐收
撰文:蘇炳揚、馮威榮(電機二)
電資野台作為電機系與資工系的年度聯合盛會,今年於12月9日圓滿落幕。活動旨在為繁忙的學期中帶來一絲輕鬆與愉悅,透過音樂讓同學們釋放壓力,同時提供一個專業舞台,讓熱愛音樂的同學展現才華。這次活動不僅吸引了眾多參與者,也充分展現出藝術文化在校園中的蓬勃發展。
專業場地與設備:打造頂級音樂體驗
今年的電資野台再度選址於公館PIPE,這座專業的live house場地為活動提供了無與倫比的音樂演出環境。我們特別邀請了專業音控師與燈光團隊,全程監控表演現場,確保每一場演出都呈現最佳效果。此外,外聘的影音團隊也同步記錄整場表演,為每位參與者留下珍貴且具紀念價值的影像資料。
籌備過程與挑戰:靈活應變,增加演出機會,幕前幕後的付出與堅持
在籌備階段,我們原計劃於12月8日(星期日)舉辦活動,然而由於週末場地費用較高,能安排的表演團數受限。經過召部討論後,決定將活動調整至12月9日(星期一)。這一改動讓我們能夠增加五個表演團體,為更多同學提供舞台,進一步提升活動的規模與多樣性,讓更多人享受到音樂的樂趣與現場氛圍。 此外,活動當天因為彩排流程比預期長,導致演出進度略有延誤。雖然表演開始時間因此向後順延,我們在發現彩排延遲後立即啟動應變機制:一方面和各團隊協調如何加速彩排時間,另一方面迅速通知觀眾演出時間調整並提供入場指引,確保所有人都能順利感受完整的演出。在音控團隊多次測試與調整下,現場工作人員也加快彩排速度,最終仍確保當天活動以最佳狀態呈現。
報名踴躍:多元曲風點燃全場
今年報名表演的團數創下歷屆新高,充分展現同學對音樂和藝術文化的熱情。從本土搖滾如伍佰的經典歌曲,到歐美搖滾與獨立音樂,甚至純樂器演奏,豐富多元的曲目使整場演出精彩紛呈,不僅讓現場觀眾耳目一新,也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支持者。這些表演不僅提供了音樂享受,更反映出音樂文化在校園中的深厚底蘊與多樣性。
線上互動:抽獎活動點燃期待
為了提升活動的互動性與參與度,我們在Instagram與Facebook平台舉辦了抽獎活動,送出贊助商提供的精美公關品。抽獎活動吸引了大量同學參與,現場觀眾熱情高漲,為活動增添了更多話題與樂趣。這樣的互動不僅提升了活動的曝光度,也讓贊助商與觀眾實現雙贏,進一步擴大了電資野台的影響力。
免費酒水:音樂與微醺交織的夜晚
為了讓活動現場更加愉悅,我們特別準備了免費酒水,讓同學們能在音樂中放鬆身心,增添一份微醺的愜意。音樂與酒精的結合,讓整個夜晚充滿歡笑與熱情,為今年的電資野台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
結語
在籌備團隊的努力下,今年的電資野台活動順利落幕。音樂、燈光與現場氛圍交織出一幕幕難忘場景,將長留在每位參與者心中。我們由衷感謝每一位表演者與觀眾的熱情參與,也感謝所有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員,正因為大家的努力,才能讓這場活動如此成功。 放眼未來,我們希望電資野台不僅能延續此刻的熱情,更能持續開發創新的活動形式,吸引更多同學的參與。明年的活動規劃,期待讓音樂不再只是一場表演,而成為更多人共同交流、恣意揮灑青春的舞台。 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年的電資野台,再度用音樂串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攜手開創更多激動人心的美好回憶!
撰文:王竣平
2024年11月21日,臺大電機音樂會在外語教學中心的視聽小劇場成功落幕。今年的音樂會以「Ensemble」為主題,觀眾席內不只有系上同學與教授,許多友系的同學與校外親友也都前來欣賞。作為一場已有二十多年歷史的傳統盛會,今年的音樂會完美地展現了電機系師生的音樂才華,也提供了觀眾一場震撼人心的聽覺饗宴。
活動簡介
臺大電機系除了在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不遺餘力,也十分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與人文素養。系上眾多的師生中,許多人擁有不凡的音樂才華,更多的是大家對於音樂的熱愛。電機音樂會在網路上留下的痕跡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國90年左右,每年這場音樂會都提供了系上教授與同學們發揮音樂長才的舞台,同時也是來自校內外音樂愛好者互相交流的平台。
今年的音樂會主題「Ensemble」,不僅有「樂團」的意思,也象徵了此次音樂會凝聚了電機系教授與學生們,是大家做為一個「整體」的合作演出和共同參與。當中也在同學們組團演出、相約練習、合作籌備的過程中提供了技術與情感交流的機會,使這個「Ensemble」內的眾人擁有更加緊密與牢固的連結。本次的音樂會特別邀請到了鍾孝文教授、王鈺強教授一同參與演出;觀眾席的陣容也十分堅強,邀請到了系主任李建模教授,以及多年來在電機音樂會活躍的李琳山教授前來觀賞。
上半場演出
音樂會的上半場以多元化的重奏和獨奏為主題,讓系上擁有各式各樣音樂才華的同學與教授們展現自己的絕技。開場是充滿韻律感和激情的口琴四重奏,以精彩的樂曲為整場音樂會開啟了熱鬧的篇章。緊接者是弦樂重奏的表演,表演者之間精湛的配合與默契讓演奏廳充滿著行雲流水且優美的旋律。
接著便迎來鋼琴四手聯彈與鋼琴獨奏的表演。演奏者們運用了豐沛的情感,讓鋼琴時而有如萬馬奔騰般波濤洶湧,迸出慷慨激昂的和絃與節奏;又時而像是溫柔婉約的歌者,唱出如泣如訴的優美旋律。接著便是鍾孝文教授所帶來的大提琴演出,由陳柏睿同學鋼琴伴奏。他們以幽默風趣的引言將曲目的背景故事帶入電機系同學的現實生活,而後演奏舒曼的《夢幻曲》與《浪漫曲》,讓整個演奏廳的人們都沉浸在動人悅耳的旋律中。上半場的表演最終在廖冠豪同學與楊承羲同學精湛的琴技(小提琴與鋼琴)中結束,不論是場內的觀眾或是後台的人員都對他們的亮眼表現感到十分驚艷。
下半場演出
下半場的演出由臺大電機系交響樂團帶來,首先登場的便是《阿萊城姑娘組曲》中的「Farandole舞曲」,氣勢澎湃、熱情奔放,為下半場的演出開啟序章。隨後響起的是歌劇《魔笛》的序曲,奇幻神秘的色彩與輕快明亮的旋律營造出期待與喜悅的氣氛。接著是孟德爾頌的《芬加爾洞穴序曲》,在系交響的演奏之下,觀眾們彷彿可以感受到海的雄偉與力量,以及看到洞內的寧靜與光影交錯,就好像跟著孟德爾頌一同在蘇格蘭旅行,畫面感十足。在音樂會的最後,觀眾們聽到的是《神隱少女組曲》中的「Reprise」和「One Summer’s Day」,以富有戲劇張力的樂曲編排與沉靜的旋律為整場音樂會畫下句點。
總結與致謝
此次2024年臺大電機音樂會「Ensemble」的圓滿結束,背後有許多不可或缺的貴人幫助。感謝所有參與演出的教授、同學以及交響樂團的每一位成員,正是你們的付出與努力,讓這場音樂會成為了一場難忘的聽覺盛宴。感謝臺大管樂團與交響樂團提供樂器與椅子、譜架借用,讓我們得以順利完成表演。同時,我們也要感謝所有到場的觀眾,您們的支持與熱情是音樂會成功的重要力量。最後也要感謝李琳山教授和臺大電機系系辦公室,在今年音樂會面臨重大困難時所提供的建議與幫助。
一個系要聚集這麼多熱愛音樂、願意上台演出的人們十分難得,再次感謝大家的參與,讓我們在明年的音樂會再會。
撰文:電機之友編輯
照片:劉浩澧教授提供
第31屆東元獎頒獎典禮於1月9日在台北生技園區表演廳隆重舉行,今年度科技類獎得獎人產學合作計畫高達 174 件,總合作金額 5 億元;技術轉移計劃數達 267 件,技術移轉金逾 4 億元,充分彰顯東元獎「產學致用」精神,帶動科技新創浪潮。
本屆東元獎科技類獎項涵蓋四大領域,其中本系孫啟光教授、劉浩澧教授榮獲殊榮,展現臺大電機在尖端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
孫啟光教授(電機/資訊/通訊領域)
獲獎原因:為國內毫米波/次毫米波光通訊與兆赫波研究之先驅,並將先進光電技術整合應用於臨床及衍生新創,對台灣在尖端兆赫波學術研究及分子生醫影像疾病檢測等臨床技術貢獻卓著。
個人簡介:孫啟光教授於1987年自臺大電機系畢業,並獲得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碩博士學位。1996年返台任教,專注於極限超快工程及系統研發,開創多個電機工程新領域,包括奈米超音波、倍頻顯微術等。至今已發表277篇SCI論文,引用超過一萬次,並持有42項專利。孫教授創立分子生醫影像研究中心,積極將AI與醫療技術結合,推動癌症檢測及治療技術,並因商業化貢獻獲得多項大獎。
劉浩澧教授(生醫/農業領域)
獲獎原因:致力於非侵入性聚焦超音波技術研究,獨創的導引技術與陣列掃描,開啟局部血腦屏障讓大分子腦瘤藥物得以進入大腦治療之技術,進入臨床實證階段,造福人類醫學成就卓著。
個人簡介:劉浩澧教授現任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曾於長庚大學任教並擔任電機系主任,致力於醫學工程、醫用超音波及醫學影像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透過在哈佛大學的博士後研究,深入理解精確驗證的重要性,並將其帶入臺灣,推動結合電機專業與臨床需求的技術發展。劉教授與團隊開發了多項創新超音波技術,包括血腦屏障開啟、癲癇治療、基因遞送等,突破傳統超音波的應用限制。成功實現精確聚焦超音波能量於顱骨下方,應用於藥物治療,並獲得國際認可。
我們為兩位教授的榮耀感到無比光榮,也期待未來臺大電機的師生及系友能繼續於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攜手共創卓越!
* 東元獎專刊報導:
孫啟光教授: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BiVXb7iKXPQ-gcn7bwQaEZH06EHF13t/view
劉浩澧教授: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fjebPrX6mqNJeZPubKT3yvmxwevnejO/view
各位電機系的師長,同學,與同仁們,大家好!我是李念澤,很榮幸自2025年2月起回到母校任教。
我的研究專長是形式方法 (Formal Methods),主要應用於計算系統的驗證,包括軟體工程中的程式驗證與電子設計自動化 (EDA) 中的電路驗證。在軟體與硬體開發過程中,為了確保系統的正確性與可靠性,我們經常透過測試來檢查其行為是否符合預期。例如輸入不同的測試數據,觀察結果是否正確。 然而,測試只能涵蓋有限的情境,仍可能遺漏潛在錯誤。相比之下,形式方法是一種更為嚴謹的驗證技術。 它透過數學邏輯與演算法來完整分析系統的行為,甚至可以自動證明某些錯誤永遠不會發生。雖然形式方法的計算複雜度極高(某些問題甚至是不可判定 (undecidable)),但科學家們已發展出許多實用的方法與工具,使其能夠應用於現實世界的工程挑戰。 這項技術對於高安全性應用 (Safety-Critical Applications) 尤為關鍵,例如飛航控制系統,金融交易系統,醫療設備等。 我目前的研究專注於開發高效的形式驗證技術,並將其應用於複雜計算系統的工程,確保這些關鍵系統的安全與可靠性。
我於2009年進入臺大電機系就讀,畢業後服完兵役,繼續在電子所江介宏教授的指導下攻讀博士,並於2021年取得博士學位。在博士班期間,我曾前往美國 IBM Thomas J. Watson 研究中心實習,並參與電資學院與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 (NII) 的國際實習計畫。此外,我也獲得國科會與德國學術交流總署 (DAAD) 的獎學金,前往德國慕尼黑大學 (LMU Munich) 進行研究訪問。這些經驗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也讓我深刻體會到跨文化學術合作的價值。
博士畢業後,我前往德國慕尼黑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加入Dirk Beyer 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德國的三年間,我除了持續研究軟體驗證,也開始將 EDA 的技術應用於程式分析。基於這個發想,我撰寫了一份研究計畫,並有幸獲得德國研究基金會 (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 DFG) 的研究獎助。我與 Dirk Beyer 教授的團隊在軟硬體驗證的交叉應用上取得了重要成果,進而引起Intel 的關注,主動邀請我們合作開發自動化的韌體分析方法。這段博士後的經驗讓我培養了跨領域與跨國團隊合作的能力,也讓我更注重學術研究的實用價值。
回到臺大電機系任教,我希望能夠激發同學對形式方法的興趣,並持續推動形式驗證技術的發展,讓我們日常倚賴的計算系統更加安全可靠。此外,我期許自己能鼓勵系上同學積極爭取出國交換及研究訪問的機會,探索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涯成長之路。
撰文:張甡源(電機系大三)
我是電機系三年級的張甡源,今年暑假非常榮幸能被選入臺大引水人計劃,前往印尼華新麗華實習,這段經歷讓我收穫滿滿,也拓展了我的專業與視野!
作為一名印尼僑生,能夠加入華新麗華並深入了解印尼的能源和礦業產業,對我來說是個難得的機會。在台北總部完成初步訓練後,我便前往印尼開始一系列的實習工作。實習期間,我的主
要職責包括監控並分析印尼政府政策的發展,特別是與能源和礦業密切相關的議題,並每週為公司高層準備一份涵蓋印尼政治和經濟狀況的報告,這成了我日常工作的核心之一。
6月下旬,我參加了「印尼國際氫能峰會 2024」。峰會主題聚焦於能源轉型,尤其是氫氣與氨氣在未來能源架構中的應用潛力。此次峰會邀請了來自政府、金融、學術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分享他們的見解,涵蓋投資、基礎建設及技術等多面向的討論。作為華新麗華的實習生,我透過此次峰會深入了解到印尼氫能產業的發展現狀與挑戰,特別是投資需求和政策支持的關鍵性。
隨後,在7月,我來到北馬魯古省的Weda Bay工業園區參觀低冰鎳和高冰鎳工廠。這趟行程不僅是我首次踏出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更是一次難得的重工業現場體驗。從雅加達出發搭乘凌晨2點的航班,經美娜多轉包機抵達Weda Bay,沿途旅程緊湊又充滿驚奇。當我親眼看到工業園區那充滿高溫、灰塵的工作環境,深刻體會到在重工業工作的艱辛。第二天目睹破碎機清除爐口凍鐵的場景,巨大的噪音和四濺的火花更讓我明白這項工作潛藏的風險,對工廠員工的辛勞倍感敬佩。園區內的VIP餐廳提供各式美味麵食,尤其是刀削麵、寬麵和細麵,絕對令人驚艷,這也讓我理解了高額伙食費的價值所在。晚餐後,我們漫步在操場和海邊,欣賞Weda Bay迷人的黃昏景色,看著同仁們踢足球、打籃球、在海邊放鬆,這一刻成為辛苦工作之餘的最佳慰藉。
7月下旬,我參加了由Djakarta Mining Club舉辦的高規格會議,主題為「Ready for Impact」,聚集了印尼礦業的專家和領袖。作為一名實習生,能夠站在這樣的場合讓我感到既緊張又興奮。會議探討了綠能轉型、科技減少環境影響等議題,並深入討論了礦業和糧食安全之間的密切關聯。一位專家提到磷和鉀作為化肥的關鍵成分,因需求上升和地緣政治影響,這些資源供應愈發重要,這讓我首次意識到礦業對於糧食供應的深遠影響。能夠參與如此高端的活動,讓我對礦業的複雜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發了我未來成為這個領域專家的憧憬──希望十年後能以專業身份參與討論。
除了嚴肅的任務之外,我也參與策劃公司為印尼國慶日舉辦的活動。這場活動雖然以輕鬆的遊戲為主,但卻充分展現了同事們的凝聚力,也讓我在工作之餘深刻體會到華新麗華的企業文化。這類團康活動不僅增進了同事間的情誼,還為我這段豐富多彩的實習生活留下溫暖的回憶。這次活動也是我實習期間參與的首次也是最後一次團康活動,讓我深深感受到大家難得的放鬆,並能享受平日少見的美食,實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活動的圓滿成功為我的實習生活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透過這次實習經歷,我有幸深入觀察並參與了能源及礦業產業的各個面向,讓我受益良多。不僅在專業能力上有所提升,個人視野也更加寬廣。我期待未來能將這些經驗應用到學習與工作中,繼續探索能源與工業的潛力,同時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以更成熟的專業角色再次回到這片我成長的土地,為印尼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撰文:曾奕豪
一、活動背景與宗旨
耶誕節不僅是一個充滿溫馨氣息的節日,更是一個適合狂歡、釋放期末壓力的夜晚。
今年我們九系耶舞主辦團隊籌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跨系聯合舞會——「舞夜・五夜 Friday Night Fever」,為學生們帶來一場沉浸式的復古 Disco 之夜。
本次活動由 電機、醫技、資工、外文、會計、生傳、生機、華語、音樂 九大學系共同合作舉辦,目標是:
1. 促進不同科系間的交流,讓學生有機會認識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
2. 打造一個釋放壓力、放鬆身心的夜晚,讓學業繁忙的學生能夠享受音樂、舞蹈或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3. 復刻 80-90 年代的港式復古風格,透過懷舊音樂、復古服飾,營造沉浸式的時光旅行體驗。
舞會於 2024 年 11 月 29 日(五)晚間 17:30 – 20:30 在 WAVE CLUB Taipei 盛大登場,吸引了超過 500 名學生參與,成為本年度最盛大的學生社交活動之一。
二、活動籌備與幕後故事
籌辦這場九系聯合耶誕舞會並非易事,從最初的策劃到實際執行,我們花費了近三個月的時間來籌備。
(1) 主題與場地選定
最初,我們考慮了多種舞會風格,從現代電子舞曲到歐式宮廷風,但最後在投票後,確定以 80-90 年代港式復古風為主題,希望透過音樂與服裝,帶領大家穿越時光隧道。
場地方面,考量到舞池空間、燈光效果與整體氛圍感、預算等…最終選擇了WAVE CLUB Taipei,這是一間擁有專業舞池、燈光設備與高品質音響的夜店,能夠完美還原復古 Disco 的氛圍。
(2) 舞蹈與音樂策劃
為了增添舞會的互動性,主辦方邀請了各種有興趣表演的學生參與演出,並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經典歌曲,如 想妳、紅、愛在記憶中找妳…等,這些歌曲不僅喚起了參與者對復古風格的共鳴,也成功帶動了現場氣氛。
三、活動流程與現場盛況
當晚 17:30,舞會正式開始,學生們陸續進場,現場瀰漫著濃厚的耶誕氛圍與復古氣息。
18:00 – 開場表演
由 DJ 帶來 80-90 年代混音,結合燈光效果,瞬間點燃現場熱情。
18:30 – 舞蹈表演
來自不同學系的舞蹈團隊輪番上陣,精采的 K-Pop、吉他彈唱與超炸場的breaking表演,讓觀眾驚艷不已。
19:00 – 耶誕互動遊戲
現場進行耶誕限定的配對抽獎活動,本次活動多虧了主辦團隊的公關部、聯繫上了高達26家贊助商,獎品非常豐富,幾乎人人有獎。
19:30 – 自由舞池時間
學生們踏入舞池,隨著音樂盡情搖擺,釋放期末壓力外也展現自信與熱情。
20:30 – 謝幕
舞會進入尾聲,所有人一同舉杯慶祝,為這場精彩的夜晚畫下完美句點。
四、參與者心得與回饋
活動結束後,許多參與者在社群媒體上熱烈分享當晚的美好回憶,標註「#FridayNightFever」,讓活動熱度持續延燒。
五、活動影響與未來展望
這場「舞夜・五夜 Friday Night Fever」成功吸引了超過 500 名學生,成為 2024 年度最盛大的學生舞會之一。
它不僅提供了一個讓學生釋放壓力、結識朋友的平台,也促進了各學系間的合作與交流。
這場舞會,不只是一次活動,更是一段青春與回憶的美好時光,為 2024 年畫下一道閃耀的句點。
期待明年,我們能夠再次相聚,在舞池中跳出更美麗的回憶!
本系113學年度共計5位教授退休:郭斯彥教授自113年8月起榮退,林茂昭教授、楊志忠教授、雷欽隆教授及蔡志宏教授於114年2月榮退。他們在學術、教育及行政等領域的卓越貢獻,對系所的發展與傳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郭斯彥教授
郭斯彥教授於1979年自臺大電機系畢業,隨後赴美深造,分別取得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電機與電腦工程碩士學位及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回國後,郭教授致力於電腦視覺、深度學習、高可信計算及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研究,並主持分散式系統與網路實驗室,開設「離散數學」、「計算機容錯」、及「計算機結構」等課程。他曾擔任臺大電機系主任及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在任內積極推動學術與行政發展,為系所注入嶄新活力。郭教授獲得多項國內外榮譽,包括東元獎、潘文淵研究傑出獎及IEEE Fellow,其學術成就廣受尊敬。
林茂昭教授
林茂昭教授於1977年及1979年分別取得臺大電機系學士及碩士學位,1986年再取得美國夏威夷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集中於通訊與信號處理,特別是在消息理論與錯誤更正碼領域,對學術界貢獻良多。林教授熱愛教學,近年來開授「錯誤更正碼」、「線性代數」及「數位通信」等課程,深受學生歡迎。此外,他曾擔任電信所所長及《臺大電機之友》總編輯,積極推動系友聯繫與產學合作,促進校友與產業界的交流互動。林教授曾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等多項殊榮,其研究成果影響深遠。
楊志忠教授
楊志忠教授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專長於氮化鎵(GaN)與氧化鋅(ZnO)半導體材料及元件的研究,尤其在有機金屬氣相沉積(MOCVD)與分子束磊晶(MBE)技術方面有卓越成就,並致力於開發新型LED技術與光電元件。他的教學涵蓋寬能隙半導體技術、奈米光子學等領域,開設「寬能隙半導體技術」、「表面電漿子原理與應用」、「光電科技發展」及「奈米光子學」等課程,培養了大量光電產業的優秀人才。楊教授曾任光電所所長,其學術成就與高影響力的論文,使他在光電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榮獲粘銘講座等獎項。
雷欽隆教授
雷欽隆教授於77年加入臺大電機系,專精於計算機科學與資訊安全領域,開設「密碼學」、「離散數學」及「網路與電腦安全」等課程。他開設的「密碼學」課程對學生影響深遠,並在網路安全及相關課題上發表超過250篇高影響力論文。他曾擔任臺大資安中心主任,致力於推動高階資安人才的培育。雷教授在學術研究和系務服務上皆盡心盡力,其豐碩的研究成果與熱忱的教學精神為後輩樹立了典範。
蔡志宏教授
蔡志宏教授於1983年自臺大電機系畢業,並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完成碩士與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領域涵蓋網路效能模型、流量管理及服務品質監控,對多網整合服務及節能技術的發展影響深遠。他在教學上開設「網路規劃與管理」、「排隊理論」、及「機率與統計」等課程,培育了眾多網路工程人才。此外,蔡教授曾在行政院科技會報擔任執行秘書,對臺灣科技政策的推動作出重大貢獻。他榮獲國科會一等科技專業獎章,以表彰其在學術與政策領域的卓越貢獻。
全系師生深深感激這五位教授長期以來的辛勤耕耘與奉獻,並衷心祝福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裡,生活充滿喜悅,舒心自在。
撰文:黃語棠 (電機之友電子報學生編輯、電機四)
領域專長由本系提出,其概念為組以模組的形式重新組合課程,而每個專長都有明確的課程主軸,希望讓學生有方向地探索或跨域學習,儲備更紮實、多元的「學力」。在110-1學期,領域專長的概念推廣至各系,截至2024年 8 月31日,臺大已有287項領域專長,本系則有其中的14項。
以下回答幾個常見關於領域專長的問題 :
Q1: 領域專長和原本的選課方式有何差異?
A1: 修習領域專長依學校原本的選課流程與規定即可,但領域專長所訂立的課程模組可讓學生可以更有方向、有系統地選課和修課。
Q2.領域專長對學習路徑有何幫助?
A2: 首先,對於成績無法達到雙主修或輔系門檻的人而言,仍可以嘗試外系的課程模組,且相較於輔系憨雙主修動輒三、四十學分以上,修習較為彈性。接著,對於想嘗試新領域的學生,有一個課綱架構可以依循。
Q3 領域專長是否有證書? 需要事先申請嗎?
A3: 在畢業時,領域專長證書會自動發放,不須額外申請,該證書獨立於畢業證書之外。
Q4: 誰可以修讀領域專長?
A4: 針對大學生為主,但所有台大在學生皆可修讀。若大學來不及完成領域專長,110 學年之後 (含) 從本校畢業,之後再入學就讀研究所的話,可以繼續修讀。
回答完領域專長的一些常見問題後,本期將接續前兩期,繼續介紹本系的其中三項領域專長:
1. 生醫工程
領域專長編號:901012
領域說明:本領域專長由生物科學通論、生醫工程概論、醫學工程導論和創新醫療器材設計等四門課程組成,共計十三學分。
課程從生物科學通論出發,讓同學學習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等生物科學基礎知識,接著,透過生醫工程概論和醫學工程導論兩門課讓學生在生物科學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生醫工程相關知識與整體發展,最後則是實務應用課程,協助醫材開發上的技術創新與實現臨床價值。期許提升與醫學界臨床技術整合的未來發展機會,並使學生成為生物工程和生物醫學專業的領導者和創新者。
2. 電力系統與電力電子
領域專長編號:901013
領域說明:本領域專長由電路學、控制系統、電力工程導論、電力電子概論等四門課程組成,共計十二學分。
本領域專長從電路學與控制系統兩門基礎課程出發,打好電力系統與電力電子的基礎,接著透過兩門理論課程分別講授電力工程與電力電子的原理與應用。本課程模組期待能加強學生核心專業能力,在學界能協助學生確立個人的研究方向;在業界也能持續培育人才投入產業,並激發學生開發創新技術與應用,協助台灣相關產業之轉型與提昇。
3. 智慧電網與綠能
領域專長編號:901014
領域說明:本領域專長由電力工程導論、離岸風力發電導論、電力電子概論和電腦網路導論等四門課程組成,共計十二學分。
本領域專長從電力工程導論與離岸風力發電導論兩門基礎課程出發,分別認識電力工程與離岸風電支援裡與應用,接著透過兩門方法課程使學生了解電力電子與計算機網路之原理與應用。本課程模組期待能建構學生的電力基礎,並培育學生建構再生能源、智慧電網、資通訊等跨域專業,順利銜接綠領人才產業創新力。
資料來源:https://specom.aca.ntu.edu.tw
關於學分學程內容與規範 : https://ifsel3.aca.ntu.edu.tw/cou_stu/index.php
關於領域專長課程內容:https://nol.ntu.edu.tw/nol/guest/index.php
關於各領域進階課程修習:https://web.ee.ntu.edu.tw/course3.php